
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?当有人关切地问你最近怎么样,你思索片刻,觉得自己的状态既称不上“很好”,也不至于“很差”,于是只好勉强挤出一句“还可以啦”或者“就那样啊”,再配上一个礼貌性的微笑,匆匆将这个话题一带而过。但扪心自问,你真的只是“还可以”吗?不妨回想一下这段时间,你过得开心吗?
在心理咨询室里,我常常会问我的来访者:“对你而言,‘还可以’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呢?”因为这样的回答背后,往往隐藏着一些微妙且复杂的情绪。就好像在说:“其实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,但还没到糟糕透顶、让我忍不住倾诉的地步,只是这种感受难以言说,大概就是一种不好不坏的状态,随着时间的流逝,情绪也渐渐淡了。”倘若这种情况只是偶尔出现,或许还能接受。然而,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堆积,就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。长此以往,“还可以”就会变成一种习惯,生活似乎也就固定成了那个样子,不坏但也算不上特别好。回首过往,我们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平静或快乐,取而代之的是无奈、疲惫与失落。
其实,“还可以”这三个字的背后,常常隐藏着一些并不强烈的负面情绪。这些情绪就像细沙一般,日积月累,最终会成为一种“无法承受之轻”。这种感觉,就像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不断堆积,最后带来的却是一种不知所措的迷茫。下面举两个常见的情境来说明:
内容目录
工作上的压力
有时候,当主管给我们增加工作量,或者同事推卸责任时,我们可能会自我安慰:“算了,就这次赶紧做完吧。”久而久之,我们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量和加班节奏。然而,当和朋友聚会时,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抱怨:“不是我做不来,而是同事太无能,主管太懒散。”
家庭中的困扰
回到家,刚一进门就听到孩子的哭闹声,即便伴侣就在身边,我们还是会下意识地先去处理孩子的问题。时间一长,当我们自己有急事,却又听到孩子吵闹时,内心就会涌起一股不平和愤怒。甚至在放下手头的事情去照顾孩子时,心里满是无力感。
你是否曾听身边的朋友这样抱怨过,或者你自己正深陷这样的状况之中呢?
如果你有类似的感受,朋友可能会随口说一句:“那就别做啊。”而你心里可能会想:“都这么久了,也没办法改变了。”但实际上,改变永远都不会太晚。这些习惯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,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努力,培养新的习惯,去取代旧的行为模式。当然,旧习惯维持的时间越短,就越容易被新的习惯所覆盖。不过,无论旧习惯持续了多久,我们的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。
想要开启这个改变之旅,最重要的是先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。因此,我们可以每天或者每周抽出一些时间,回顾自己的情绪状态:
思考自己的情绪
美国情绪治疗专家Anabel Gonzalez指出,为情绪命名本身,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。所以,试着去弄清楚自己当下的情绪究竟是什么,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找出让你不开心或有压力的原因
根据情绪发生的时间和性质,回溯自己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不安或不平。尝试找出其中可能引发这些情绪的原因,或许是一些你特别在意的事情。
例如,在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中,当你抱怨同事无能,或者对照顾孩子感到无力时,这背后的情绪可能是:觉得不公平、太累、失去了自我,还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见?如果是“努力没被看见”,那就需要思考如何与同事或者伴侣进行有效的沟通。或许通过这样的沟通,能够更精准地回应你内心的需求,进而实现自我安抚,避免情绪长久地堆积,最终演变成无力感。
当然,有时候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,或者这些情绪已经堆积了很久,无论怎么思考都找不到解决办法,甚至可能还引发了一些后续的情感问题,让你感到不知所措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,而你自己又无法处理,或许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。心理师能够帮助你梳理思绪、厘清情感,并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。